主页 > 宗亲资讯 > 家族活动 >

家族活动文档1

时间:2018-03-31 16:36

来源:未知作者:admin点击:

 连州有民间谚语曰:连州有三口,龙口、冲口、水口。所谓“口”,均指村名。龙口村是当地最悠久的古村之一,早在晋代便能应用牛耕事农。农耕技术的发达,孕育了一方水土、人杰地灵,该村出有南汉名将邵廷绢、五代十国谏议大夫邵安石,还有疏浚珠江的宋广州太守邵晔。

    千百年过去,龙口邵氏三杰的传奇故事仍是当地百姓津津乐道的话题。

    ■遗址探究

    “仙槎巷”犹在

    “谏议庙”残存

    历史以来,龙口村不乏“新闻”话题。龙口地处河谷平原,地肥水美。上世纪70年代在该村出土的晋代“牛耕犁耙田模型”陶器,说明西晋时连州稻田耕作技术在当时全国稻作地区中处于领先地位。

    走进如今的龙口村,处处洋房水泥楼,旧时的古屋已不多了。“大都在上世纪‘破四旧’时毁去了。”48岁的邵君臣解释说。而另外一个原因,就是当地村民富裕程度的体现:务农者,良田平坦肥沃;外出者,小商贾遍布各地。

    几经穿街走巷,方才找到了“仙槎巷”门楼,但也是今时建筑,唯有碑记上记录了“仙槎”二字的来历。“仙槎巷”门楼原建于宋朝,拆除于文革时期。为便于纪念,邵氏后裔把“仙槎”二字作为村里小巷的名字统一命名,分为仙槎一巷、二巷,让族人时刻记起千百年前先祖的辉煌。

    在村中扩大的邵氏宗祠里,邵廷绢、邵安石和邵晔的画像以及生平简介醒目地镶在右侧,常年供人祭祀;而在村头,当年纪念先祖的“谏议庙”衰败异常,墙体破裂、瓦顶坍塌,仿佛一场大风便能吹之零落。

    虽然已是残墙断瓦,但令人惊讶的是在“谏议庙”的残墙上,兀自挺立着一株榕树。它的根从3米高的墙面蜿蜒而下,树干直挺挺地驻在墙上,让人昂视它顽强的生命力。

    邵廷绢:

    南汉名将

    邵廷绢,南汉桂阳(今连州)人,世居高良乡龙口村。善战多谋,为南汉名将。后被人诬告谋反,遭南汉王刘鋹杀害。

    遭诬告被冤杀

    邵廷绢年幼有大志,常在竹林削竹为马,骑在竹马上纵横驰骋。邵廷绢所处之时适逢唐末乱世,群雄割据,岭南一带是刘氏建立的南汉王朝。邵廷绢在南汉为将,善于统兵智勇双全,深得国君刘鋹的喜爱。

    刘鋹在位时,宦官龚澄枢和才人卢琼仙等当道,朝政十分腐败。由于生活穷奢极欲,国力空虚,刘鋹便加重老百姓苛捐杂税,引得人民怨声载道。

    忧国忧民的邵廷绢因此常对刘鋹直言相谏:南汉是偏居岭南的小王朝,国力薄弱。今天下分裂已久,中原宋朝早有一统天下企图,如今南汉官员沉于享乐,士兵不识旗鼓,人士不知存亡,南汉应整兵待战,否则亡国之日不远。昏庸的刘鋹哪里听得进这逆耳的忠言,不但继续作乐,还渐渐地疏远了邵廷绢。
    大宝十三年(公元970年)九月,果然不出邵廷绢所言,宋朝派遣潘美为帅,发十州之兵一举攻克了贺、桂、昭、连四州,对岭南形成了三面包围、虎视眈眈之势。特别是郴州一战,守将暨产宾全军覆没,南汉朝野震动。
    刘鋹这才从温柔富贵乡里惊醒。乱世思良将,刘鋹立即召邵廷绢进见,加封邵廷绢为东面招讨使,率舟师屯浛光口(即今连江口)。宋军见邵廷绢的军队森严壁垒,知道难以取胜,只好后撤。邵廷绢见宋军撤围,知其日后还会来犯,仍命士兵加紧战备,于浛光口、湟溪关、阳山关等地增兵设防,使岭南转危为安。
    宋朝要平定岭南,首先要通过邵廷绢这一道雄关。如何才能冲破这道关卡呢?宋朝一面停止南进,一面派人写匿名信给刘鋹,并在京城散布谣言,说邵廷绢在连州等地招兵买马,意图谋反。
    刘鋹果然中计,一来他反感直言敢谏的邵廷绢,二来现在宋兵已停止进攻,岭南已经安稳了,便对邵廷绢“图谋不轨”之事信以为真,立即派人到浛光口军营将邵廷绢赐死。
    南汉朝廷将邵廷绢行刑之日,众军士手挽手排成人墙不让朝廷使者入营。邵廷绢仰天长叹:刘鋹无能,天亡南汉!命兵士让开,引颈就义。邵廷绢死后,兵士们在浛光口立庙祭祀他,廷绢庙遗迹至今尚存。  
    “竹马”神话   
    就在邵廷绢屯兵浛光口期间,他的家乡连州龙口的家中却发生了一件奇异的事情。
    原来邵廷绢虽然在南汉朝廷为官,母亲和妻子却仍然在龙口家中以农事为生。邵廷绢的妻子多年未孕,这一年肚子却慢慢大起来。村里有人怀疑他的妻子有外遇,引发流言蜚语沸沸扬扬。
    邵廷绢母亲是知道儿子暗中回家之事的,但邵廷绢屯兵连江口是军事秘密,不能对外人讲。如何才能既保守秘密又让儿媳清白呢?思量许久,她突然想到邵廷绢儿时爱骑竹马的往事,不如借竹马腾空的神话来掩饰此事。于是邵廷绢骑竹马腾千里与妻子相聚的神话就在龙口村中传开了。
    邵廷绢死后尸体被军士秘密送回他的家乡———龙口。家中亲人悲痛万分,但又不能让朝廷知道是军士们将邵廷绢的尸体送回来的,聪明的母亲又以邵廷绢竹马腾千里的神话来作掩饰。
    于是村里人又传出更加悲怆的故事:邵廷绢被朝廷问斩并没有死,而是连夜骑竹马千里返乡,刚好见到在菜园地割韭菜的母亲,廷绢问母亲:“韭菜割了还能长吗?”母亲回答:“韭菜割了当然能长。”廷绢又问“人头割了还能长吗?”母亲答:“蠢儿子,人头割了哪里还能长呢?”廷绢这才猛醒倒地而亡。
    邵廷绢竹马腾千里的神话故事现在仍在连州广为流传。
    邵安石:
    谏议大夫
    邵安石,唐乾符三年(公元877年)进士。后仕梁,以机智救梁太祖,被擢为右谏议大夫。
    高中进士
    邵安石自幼聪颖,苦读颇有心得,诗文俱佳。唐僖宗乾符三年(公元877年),谏议大夫、江西按察使高湘由江西回京都,途经连州。邵安石听说高湘到了连州,便到驿馆拜访他,并把自己诗文、作业呈给高湘向他求教。高湘读之,认为是个可造之材,便将其带在身边,随自己一起上京参加科举考试。
    等到放榜之时,邵安石果然中了进士。但意想不到的是,这一科的主考官竟是带他来京赴考的高湘。这件事情让一个叫章竭的考生知道了。这章竭也不是个平常人物,他精于诗词,还独创了一种诗体,号为变体诗。
    章竭写诗了得,于科举上却不走运,屡次考进士都不中。这次他知道新科进士邵安石与高湘的关系一事,便把一腔的怨气都撒在主考官高湘的身上。他写了一首《东都望幸》诗,诗曰:“懒修珠翠上高台,眉月连娟恨不开。纵使东巡也无益,君王自领美人来。”诗中把众考生比喻成盼帝王宠幸的宫女,主考官高湘则是君王,美人自然是指邵安石了。章碣的这首诗让邵安石受了千年的不白之冤。而一个叫曹松的落榜举人,他知道邵安石能高中进士,并非靠高湘知遇,作为一个家贫的书生又兼岭外之人,如非真材实料,高湘因何推荐呢?在邵安石进士及第将南归省亲之时,曹松作了《送邵安石及第归连州觐省》诗歌相赠:“及第兼归觐,宜忘涉驿劳。青云重庆少,白日一飞高。转楚闻啼狖,临湘见叠涛。海阳沉饮罢,何地佐旌旌。”    
    智救梁王   
    唐僖宗时期,天下已是大乱,各地军阀豪强相继而起拥兵割据,形成了五代十国的混乱局面。
    邵安石进士后初在唐朝为官,后来北方的大军阀朱温杀掉了傀儡皇帝唐昭宗,以梁代唐,国号梁,自封为梁太祖。邵安石于是成了梁朝官员。
    有一次,梁太祖与当时另一个诸侯王———晋王李存瑁对峙,晋王派使臣带来一锦盒送到朱温面前,说盒中装的是唐朝的传国玉玺,要梁太祖亲自开启。梁太祖十分高兴,正欲开启锦盒。邵安石急忙拦住,说恐怕其中有诈,不如选一死囚,穿上厚重铠甲代为开启。
    梁太祖采纳邵安石建议。死囚将锦匣开启,匣中果然机关击发,射出利箭来。梁太祖见后大惊失色,十分感激邵安石以机智救了他一命。为表彰邵安石的功劳,梁太祖将邵安石的家乡封为“仙槎里”,邵安石后来也官至右谏议大夫。
    现在连州的龙口村还存留着这位机智的谏议大夫的遗踪:村中尚有“仙槎巷”,村前还有“谏议庙”,邵安石的墓地则称为“谏议湾”。
    邵晔:
    疏流珠江
    平反冤狱
    邵晔的祖父邵崇德曾任道州录事参军,父亲邵简曾任阳山县令。邵晔自幼有大志,不愿做别人聘请的职官,而是要以自己的真本领争一个出身。于是刻苦读书,太平兴国八(983年)果然一举而中进士。
    最初,邵晔被朝廷授为邵阳主簿,后改任大理评事,知蓬州录事参军。当时的蓬州太守是太子中舍杨全,杨全不但性格凶暴而且愚昧。有一次州民张道丰等3人被人诬告为盗贼,杨全不加详勘就将3人定为死罪。邵晔查知张道丰一案确属冤案,便不签署文书,请杨全再审清楚,然后定罪。不久,真正的案犯捕获了,张道丰3人冤情大白,得以释放。杨全因此案被革职削籍为民。
    宋太宗对此事大加赞赏,赐钱五万,授邵晔光碌寺丞,出使广南采访刑狱。还特赐邵晔“绯鱼”以示荣耀。按宋朝官制,三品以上大员衣紫服,五品以上衣“绯”即红色官服,邵晔这件红色的五品官服是皇帝特赐的,因此显得特别荣耀。
    不久,他又因平息交址(现越南)内乱,被宋太宗升为兵部员外郎,还特赐“金紫”。金紫即金印和紫缓,按宋朝官例,三品以上的大官才能用金印和紫色的缓带,邵晔此时实际上已是深受宋太宗喜欢的三品大官。  
    疏浚珠江   
    此后邵晔曾判三司三勾院、官至右谏议大夫。可是后来因为举荐官员有所失误,按宋律当削职。宋太宗念邵晔有功于朝廷,于大中祥符四年(公元1011年)授予邵晔右谏议大夫,出任广州知府。邵晔到广州后,为官清廉,体察民情,为人民办了不少好事。
    经过了隋、唐时期的开发,宋代的广州不但是南方繁荣的城市,而且成为了海上交通的重要港口。但当时所有的外来货船只能停泊在海岸边上,每遇风浪,船主和商人们都苦不堪言。
    邵晔了解到这一情况,立即多方筹款请来民夫工匠,修筑海堤、疏浚珠江河道,让海船可以直接驶入广州城内。从此广州的商船再也不用受海浪之苦。邵晔却因操劳过度,不幸遇疾,死在广州太守任上,年仅63岁。
    广州人民深感邵晔一心为民的品德,立庙四时祭祀,并将其牌位供奉入当时广州的“八贤祠”内。据南海三山乡邵氏族谱载:三山乡邵氏的祖先就是邵晔族人的后裔。据说邵晔在广州太守时,族人邵五才随邵晔到广州,后来邵晔病逝,邵氏家族便在南海定居,现已成一大族人。
【责任编辑:admin】
上一篇:没有了 下一篇:没有了
热图 更多>>
热门文章 更多>>